IC卡(集成电路卡)作为现代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智能卡片,IC卡制作过程中的尺寸标准是确保兼容性和功能性的关键因素。从金融支付到门禁系统,IC卡的标准化尺寸不仅影响用户体验,还直接关系到读卡设备的适配性。以下是关于IC卡尺寸标准的解析,涵盖国际规范、常见类型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。
一、国际标准:ISO/IEC 7810与7816
IC卡的尺寸标准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和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共同制定。其中,ISO/IEC 7810定义了身份证件和金融交易卡的物理特性,而ISO/IEC 7816则专门针对IC卡的电气接口和通信协议。
1、ID-1尺寸(85.6mm×54mm×0.76mm)
这是常见的IC卡尺寸,广泛应用于银行卡、社保卡和交通卡等。其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(16:10),厚度通常为0.76mm,允许公差±0.08mm。这种尺寸的兼容性高,可嵌入接触式芯片(如EMV芯片)或非接触式天线模块。
2、ID-000尺寸(25mm×15mm×0.76mm)
主要用于SIM卡,是ID-1卡的缩小版。早期手机SIM卡常采用此标准,通过冲压工艺从ID-1卡坯上分离。
3、其他变体
部分特殊场景(如酒店门卡或会员卡)可能采用非标尺寸,但需确保读卡设备的兼容性。例如,某些厚卡(1.2mm)需定制卡槽。
二、芯片与天线布局的细节要求
1、接触式IC卡
芯片位置需严格遵循ISO/IEC 7816-2标准:
- 芯片中心距卡片左边缘10.25mm,距上边缘15.25mm。
- 芯片尺寸通常为5mm×5mm,表面镀金或钯金以增强导电性。
- 触点排列为8个金属区域(C1-C8),实际应用中可能仅使用部分触点(如C1-VCC、C2-RST、C3-CLK、C7-I/O)。
2、非接触式IC卡
依赖天线线圈进行射频通信(如13.56MHz的NFC技术),天线通常嵌入卡片边缘,绕制4-6圈。尺寸需满足:
- 天线外径不超过72mm×42mm,避免与卡片边缘过近导致信号衰减。
- 线圈线宽0.3mm-0.5mm,间距0.5mm-1mm,以平衡电感量和生产效率。
三、材料与工艺对尺寸的影响
1、基材选择
- PVC(聚氯乙烯):成本低、耐用性强,是主流选择,但高温下易变形。
- PET(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):环保且抗弯曲,适合长期使用的卡片。
- ABS(丙烯腈-丁二烯-苯乙烯):用于厚卡或异形卡,但需调整模具尺寸。
2、层压工艺
卡片通常由3-5层材料压制而成,层间需均匀涂胶(厚度0.02mm-0.05mm),避免气泡或翘曲。例如,带磁条的卡片需在层压时预留磁条槽(宽度12.7mm±0.2mm)。
3、冲切与模切
卡坯冲切需使用高精度模具,刀口倾斜角控制在15°-20°,确保边缘光滑无毛刺。公差需控制在±0.1mm以内,否则可能导致卡片[敏感词]读卡器时卡顿。
四、特殊应用场景的尺寸调整
1、异形卡
如钥匙扣卡或水滴卡,需在标准尺寸基础上切割,但需保留核心功能区(如芯片或天线)。例如,某品牌会员卡设计为圆形(直径50mm),但仍将天线置于边缘10mm范围内。
2、双界面卡
同时支持接触式和非接触式通信的卡片,需兼顾芯片与天线的布局。通常采用“芯片居中+天线环绕”设计,天线走线避开芯片区域(间距≥2mm)。
3、超薄卡
厚度0.5mm以下的卡片(如Apple Card)需采用柔性基材,但需通过加强层(如玻璃纤维)防止断裂。
五、质量检测与常见问题
1、尺寸检测工具
使用光学测量仪或数显卡尺,检测点包括对角线长度(标准值100.6mm±0.3mm)、圆角半径(3.18mm±0.3mm)等。
2、典型缺陷
- 翘曲变形:因层压温度不均导致,需控制在130°C-150°C。
- 芯片偏移:超出ISO规定的±0.5mm范围,可能引发接触不良。
- 天线断裂:弯折测试中需承受1,000次以上(ISO/IEC 10373-6标准)。
IC卡制作中的尺寸标准是技术与实用性的平衡结果。从国际规范到工艺细节,每一处设计都旨在确保卡片在广泛场景中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,随着新材料和新需求的涌现,这一标准体系仍将持续演进。
下一篇:卡通滴胶卡在接送卡领域的应用